鄧啟云作為學生代表,向恩師袁隆平院士頒發“金果獎”。 張振中 攝
9月12日,鄧啟云正在向來自全國一線的超級稻推廣員和湖南農大學生介紹第四期的明星品種Y兩優900。 張振中 攝
本網訊(記者 張振中)9月12日,一場特殊的頒獎典禮在長沙舉行,水稻育種專家鄧啟云博士作為學生代表,向恩師袁隆平頒發了“金果獎”獎杯。今年是中國超級稻研發20周年,中國水稻產學研界齊聚一堂,用這種方式表達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做出的貢獻。
50年前,袁隆平院士在《科學通報》刊發了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從此,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產業領域——雜交水稻種業。
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1997年,袁隆平院士提出以“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水稻超高產育種技術路線,中國超級雜交稻育種從此迅速步入快車道,20年來相繼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從第一期到第四期超級稻攻關,示范畝產分別實現了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目標。今年,袁隆平院士又帶領科研團隊向第五期攻關目標沖刺,據他透露,今年將有云南個舊、湖南武岡等5個百畝示范片產量將達到1067公斤(每公頃16噸)。
示范畝產創高峰,實際推廣怎么樣?“超級稻要推廣好,廣適性和抗性很重要。”袁隆平團隊核心專家、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說。9月12日上午,在湖南省瀏陽市洞陽袁創超級稻示范基地,來自全國325個縣市的雜交水稻一線推廣人員正在此學習觀摩,鄧啟云對19個展示品種如數家珍。“你看這第四期攻關主角——Y兩優900,去年和今年分別通過了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區域的國審,推廣給農民種植,產量能達900公斤,而且稻米品質不錯,口感好。”2016年,Y兩優900在全國推廣300萬畝以上。
剛說完第四期的明星品種,鄧啟云又聊起了第五期超級稻攻關組合——Y兩優957,這是繼“超優千號”之后又一個潛在的推廣“明星”。在他看來,Y兩優957有三大優點:“一是產量高,9月9日,湖南省組織專家對隆回縣牛形嘴村的示范田現場測產,平均畝產達到了1000.5公斤,創下了該品種試種高產全國紀錄;二是抗性好,抗病性達到4.6級,從目前試種表現看抗高溫性能比較強;三是廣適性強,現在區試已經做完,有望明年審定,適合長江中下游中稻區推廣。”
“全世界有水稻面積22億畝,如果全球有11億畝種上超級稻,按每畝增產150公斤來計算,每年可增長1.5億噸糧食,可以多養活4-5億人口。”袁隆平說,我的第二個夢想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但這個夢想需要我們師生接棒完成。”
桃李滿天下,共圓“覆蓋夢”。作為袁隆平院士得意門生之一,鄧啟云追隨袁隆平院士至今33年。他借1997年攻讀袁隆平院士的博士研究生契機,利用博士論文研究課題,深入研究和領會了“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水稻超高產育種技術路線的奧妙,從此開起了超級雜交稻育種研究的探索之旅。目前,他發明的Y58S已成為選育審定品種最多的水稻兩系不育系;他選育的Y兩優1號、Y兩優2號、Y兩優900已先后實現第二、三、四期超級稻育種目標,分別成為第二、三、四期中國超級稻典型代表品種。在袁院士的支持下,他4年前下海創辦種業企業“袁創超級稻公司”。
“之所以取名為‘袁創’,就是希望將袁老師創造的成果繼續創新、不斷攻關,專注于超級稻的技術研究、推廣、服務,發展雜交水稻、做強民族種業,拓展全球市場、造福世界人民。”鄧啟云對此信心滿懷。
本文轉自《農業新聞網》http://www.farmer.com.cn/tppd/snjj/201609/t20160913_1240059.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