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花鈴期管理
1、壯苗田的群體長相
盛花期:壯苗,盛花期大行達到“下封上不封,中間一條縫”,地面可見零星光斑,光斑面積不小于3%。
盛鈴期:高密度種植的壯苗,7月25~28日前,紅花上頂。
2、旺苗田診斷與調控
診斷:花鈴期旺苗棉田葉色濃綠發亮,大行封嚴,地面無光斑,8月1日前后紅花不上頂。
調控措施:
①推遲灌水期,減少灌水量;②減少氮肥;③加強整枝,打群尖,去老葉。
3、早衰棉田診斷與調控
診斷:葉片落黃早,并逐漸變褐枯萎;紅莖比高達0.9以上,生長點變尖,花位上移,7月25日以前紅花上頂。上頂越早,早衰越重;頂端花芽潛伏,不再延續新的果枝,果枝臺數減少,棉鈴小,大行不封行。
調控措施:①根據棉花的需水、需肥規律,及時灌水、增施氮肥,同時提高灌水質量;②及時防治病蟲害;
③提高棉田機械化作業和農藥施用的質量,盡量減少其對棉株的危害。
4、紅葉早衰棉田診斷與補救
診斷:紅葉早衰一般發生在連續降雨2~3天后,首先是棉株上部葉片變灰綠色或出現水漬狀斑塊;4天左右,葉片正面出現不規則的片狀淺紅色斑塊(但葉片背面仍為綠色);以后紅色斑塊逐漸擴大,紅色加深,十多天后,葉背邊緣開始出現紅色,最后變褐、干枯、脫落。受災重的棉田,遠看呈黃褐色。與此同時,上部的蕾開始脫落。大鈴的鈴殼變紅。在低洼地段還會造成根系組織壞死,葉片青枯。
防治措施:①平整土地,修好排灌系統,做到久雨能排,久旱可灌,保持土壤中適宜的含水量,以保證棉花根系的正常生長,在暴雨或連續陰雨時,要及時排水防澇;②深中耕,高培土。促進棉花多發根,向下扎根,提高棉株的吸收能力。同時還可加強雨后排水,防止積水;③初花期重施花鈴肥,保證后期不脫肥;④連續降雨后,及時進行根外追肥,促進棉花生理功能的恢復;⑤群體較小的棉田,雨后及時中耕、散墑;群體較大的棉田,雨后及時整枝,加快田間水分蒸發。
5、灌水
診斷:初花期的花上主莖葉數小于7片,花鈴期棉株中上部黃褐色干鈴增多。
防治:①及時灌溉。及時進行溝灌或滴灌,以解除旱情;②噴施抗旱劑。
6、打頂、整枝
打頂時間:于7月5~15日打頂為宜。
質量要求:前期僅打頂心,后期打一葉一心。
整枝:旺、壯棉田的整枝,可于7月20日后進行。整枝時下部果枝可保留2個果節,上部果枝保留1個果節,已結鈴的葉枝可剪去結鈴果節以上的葉鞘;同時抹去棉株頂端贅芽。
7、化調
(1)初花期的壯、旺苗棉田,根據品種對縮節胺的敏感程度和苗情,畝用縮節胺1.5~3.0克;
(2)打頂后化調:可進行1~2次。對于生長穩健,中下部坐鈴好,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好的棉田,可于打頂后一周左右畝用縮節胺7~9克,進行一次化調。對于生長勢較強,中下部成鈴達不到高產指標要求,需要爭取足夠的蓋頂桃的棉田,可分兩次化調:打頂后5~7天,進行一次化調,畝用縮節胺5~7克;一周后再進行第二次化調,畝用縮節胺6~8克。
6、病蟲害防治
(1)棉花黃萎病
危害癥狀: 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一般在3-5片真葉期開始顯癥,生長中后期棉花現蕾后田間大量發病,初在植株下部葉片上的葉緣和地脈間出現淺黃色斑塊,后逐漸擴展,葉色失綠變淺,主脈及其四周仍保持綠色,病葉出現掌狀斑駁,葉肉變厚,葉緣向下卷曲,葉片由下而上逐漸脫落,僅剩頂部少數小葉,蕾鈴稀少,棉鈴提前開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細小新枝。縱剖病莖,木質部上產生淺褐色變色條紋。夏季暴雨后出現急性型萎蔫癥狀,棉株突然萎垂,葉片大量脫落,造成嚴重減產。由于病菌致病力強弱不同,癥狀表現亦不同。劃分為落葉型或稱光稈型、枯斑型或掌狀枯斑型和黃斑型等。落葉型該菌系致病力強。病株葉片葉脈間或葉緣處突然出現褪綠萎蔫狀,病葉由淺黃色迅速變為黃褐色,病株主莖頂梢側枝頂端變褐枯死,病鈴、包葉變褐干枯,蕾、花、鈴大量脫落,僅經10天左右病株成為光稈,縱剖病莖維管束變成黃褐色,嚴重的延續到植株頂部。枯斑型 葉片癥狀為局部枯斑或掌狀枯斑,枯死后脫落,為中等致病力菌系所致。黃斑型病菌致病力較弱,葉片出現黃色斑塊,后擴展為掌狀黃條斑,葉片不脫落。在久旱高溫之后,遇暴雨或大水漫灌,葉部尚未出現癥狀,植株就突然萎蔫,葉片迅速脫落,棉株成為光稈,剖開病莖可見維管束變成淡褐色,這是黃萎病的急性型癥狀。該病不矮縮,能結少量棉鈴。有時黃萎病和枯萎病混合發生兩種癥狀在同一棉株上顯現,但癥狀常與侵入病原菌種類及數量相關,出現較復雜的情況,可通過剖檢病莖鑒別。黃萎病、枯萎病都引致維管束變色。黃萎病變色較淺,多呈黃褐色;枯萎病顏色較深,多呈黑褐色或黑色。發病重的棉株莖稈、枝條、葉柄的維管束全都變色。必要時鏡檢病原即可確診。
防治方法 :
②保護無病區。做好檢疫工作,嚴防病區擴大;
②選用抗、耐病品種;
③輪作,最好是水旱輪作。
(2)棉鈴蟲的綜合治理:同蕾期防治措施。
(3)棉蚜綜合防治
防治指標:當油葉面積達到5%以上或5000頭/百株以上的指標時開始化學防治。
防治技術:a.點片發生時,點片挑治,如涂莖、滴心、噴灑殺蚜蟲藥劑;b.大面積發生時,采用賽丹毫升60~80毫升/畝葉面噴施。要求葉片正反兩面均勻著藥;c.黃板誘蚜。在棉田四周插涂有黃油的黃板,每百畝不少于50塊;d.噴灑尿洗合劑(洗衣粉:尿素:水=1:1:100)葉面噴施;e.用兔、羊、雞糞浸出液防治蚜蟲。
七、吐絮期管理
1、棉花吐絮期的正常長相
正常吐絮棉田:隨著吐絮鈴位的上升,葉片逐漸落黃或脫落,但黃葉的葉位不超過吐絮的葉位。
貪青晚熟棉田:植株高大,上部果枝伸展過長,且呈“上竄”相,紅莖比小,葉色深綠,遲遲不落黃;鈴殼厚,鈴期長,甚至到正常吐絮期棉株仍青枝綠葉不吐絮。
補救措施:貪青晚熟棉田,于9月中旬畝用10~15克脫葉寶+70毫升乙烯利噴灑,脫葉催熟或單用乙烯利150毫升/畝噴灑催熟。
受旱或早衰棉田:頂部果枝短而細小,上部花弱,桃瘦,脫落嚴重,過早停止開花;葉色褪色早,葉黃葉薄,落葉早;上部棉鈴不能正常吐絮。
二、人工拾花要求
1.采花時間:正常吐絮棉田,于8月下旬或9月上旬開始采收。
2.采收要求:霜前花和霜后花、蟲瓣花、落地花、臟花、僵瓣花均分開收,不采摘沒有完全吐絮脫水的棉花。
拾花人員要求戴白帽,掛白布花兜,用棉布袋裝花、運花。禁用化纖袋和有色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