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全生育期田間管理技術要點(三)

五、蕾期管理 

1苗情診斷 

1)壯苗:葉色亮綠,頂心舒展;7~8片葉齡期現蕾;莖桿粗壯,蕾多蕾大。盛蕾期封小行。 

2)旺苗:植株高大,莖桿青綠,節間長,葉片大而厚,葉色淺,蕾小而少,根系發育不良,頭重腳輕。盛蕾期小行已封嚴,大行間距較窄,葉色濃綠。 

3)弱苗:葉薄色淡,呈黃綠色,8~9片葉不現蕾,現蕾后,植株比較矮小,株高日增長量不足1厘米,莖桿細弱,紅莖比大,果枝伸出慢,一般3天以上才能長出1臺果枝,蕾小,脫落較多。盛蕾期小行間清晰可見。 

2、中耕 

質量要求:中耕深度,第一次16~18厘米,第二次18厘米以上。 

3、化調 

根據苗情,蕾期化調可進行1~2次。盛蕾期的旺苗棉田,畝用縮節胺1~2克。 

4、葉面噴施硼肥 

施用硼肥的作用:施用硼肥可減少蕾、鈴脫落,增加單株結鈴數和單鈴重,使棉花早熟不早衰。 

缺硼診斷:葉柄增粗并出現數量不等的暗綠色環帶是潛在性缺硼的典型癥狀。缺硼棉花頂部幼嫩組織先發病,頂芽受損,腋芽大量發生形成多頭棉,果枝短而多;下部葉片大而肥厚,且脆,色澤暗綠無光澤,葉脈突出,葉面皺縮,凹凸不平,向下彎曲。新葉一般較小,邊緣及主脈失綠,葉片上卷呈杯狀。現蕾少而小且易脫落,苞葉張開,花小,花冠短,花藥空癟,花瓣不能完全張開,開花后幾天內即自行脫落。 

防治措施:土壤嚴重缺硼時,提倡硼肥基施,畝施硼砂0.5~1g公斤。潛在性缺硼時,分別于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葉面噴施禾豐硼等葉面硼肥各一次,畝用量40~60克,稀釋800~1000倍。 

5、灌水與施肥 

1)測土平衡施肥技術 

棉花的測土平衡施肥技術就是根據棉花的需肥規律和棉田土壤現有的肥力水平,施入不同種類、不同數量的肥料,保證棉花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得到充足的各種肥料的供應,從而實現棉花的高產、優質、低成本。 

2)隨水施肥技術 

隨水施肥:將肥料溶入灌溉水中并隨同灌溉(滴灌、滲灌等)水施入田間或作物根區;能將肥料適時、適量地供給作物,減少滲漏和揮發,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節肥增效好的目的。 

3)水肥運籌方案,見《棉花全生育期水肥運籌基本方案》。 

棉花全生育期水肥運籌基本方案 

備注:1、表中的灌水量和施肥量都是用百分數表示的,而不是具體的水方數量和肥料量;在使用此表時應根據當地、當時的具體情況確定當年生育期內施用的灌水總量和各種肥料的追肥總量,再按百分比計算出各次的灌水量和施肥量;2、灌水期是按旬計算的;3、本表是棉花整個生育期的水肥運籌方案,應用時可根據棉花生育期應用對應時段的方案。 

6、去葉枝 

1)葉枝的識別:葉枝俗稱“油條”,生長在棉株的中下部,是一種消耗營養多而結鈴很少的器官。同時還會造成田間郁蔽,影響棉田的通風透光。因此生產上通過“去葉枝”措施,以促進壯苗早發,改善棉田后期的通風透光條件。 

2)去葉枝方法 

人們常常把“去葉枝”和“脫褲腿”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假如把一株棉花比作一座“工廠”,那么,葉片是制造半成品的“車間”,果枝是制造最終產品的“車間”,而葉枝則是 “廢棄車間”。“去葉枝”就是去掉 “廢棄車間”;而“脫褲腿”是把第一果枝以下的主莖葉和葉枝一起擼掉,結果造成棉株短期內因營養供應不足而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果枝和蕾的發生量減少。因此,正確的“去葉枝”是只去掉葉枝而保留主莖葉片。 

7、病蟲害防治 

1)枯萎病 

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病,現蕾期為發病高峰。 

癥狀類型:又稱半邊黃、金金黃、萎蔫病。棉花整個生育期均可受害,是典型的維管束病害。癥狀常表現多種類型:苗期有青枯型、黃化型、黃色網紋型、皺縮型、紅葉型等;蕾期有皺縮型、半邊黃化型、枯斑型、頂枯型、光稈型等。青枯型,棉株遭受病菌侵染后突然失水,葉片變軟下垂萎蔫,接著棉株青枯死亡。黃化型, 多從葉片邊緣發病,局部或整葉變黃,最后葉片枯死或脫落,葉柄和莖部的導管部分變褐。黃色網紋型,子葉或真葉葉脈褪綠變黃,葉肉仍保持綠色,病部出現網狀斑紋,漸擴展成斑塊,最后整葉萎蔫或脫落。皺縮型,表現為葉片皺縮、增厚,葉色深綠,節間縮短,植株矮化。紅葉型,苗期遇低溫,病葉局部或全部現出紫紅色病斑,病部葉脈也呈紅褐色,葉片隨這枯萎脫落,棉株死亡。半邊黃化型,棉株感病后葉半邊表現病態黃化枯萎,另半邊生長正常。該病有時與黃萎病混合發生,癥狀更為復雜,表現為矮生枯萎或凋萎等。縱剖病莖可見木質部有深褐色條紋。濕度大時病部出現粉紅色霉狀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措施: 

a、選用抗病品種; 

b、加強管理,培育壯苗,拔除病株等。 

c、種子處理,0.3%多菌靈膠懸劑浸種14小時。 

d、田間施藥,在病害初期噴施“枯黃靈”+超天或安索菌毒清+超天。 

2)蚜蟲 

癥狀類型:蕾期蚜蟲主要是棉黑蚜和棉長管蚜。 

棉黑蚜喜歡群聚在棉苗嫩頭上取食危害,使頂芽生長受阻,腋芽叢生,葉片卷曲下彎。棉長管蚜危害葉片時,葉片出現淺黃色小斑點,但葉片不卷曲。 

防治措施:棉黑蚜和棉長管蚜,一般年份可以不防治,利用它們引進益蟲,繁殖天敵,為生物防治棉蚜打下基礎;特別嚴重年份可用洗尿合劑(洗衣粉:尿素:水=11100)葉面噴施。 

3)棉鈴蟲 

癥狀危害:棉鈴蟲主要以幼蟲蛀食蕾、花、鈴,開花時危害柱頭和花藥,蕾和青鈴被蛀成孔,孔內外常殘留糞便。危害葉片時,造成邊緣缺口或葉片上形成大小不等的孔。 

   農業防治技術: 

a.選用抗蟲品種;b.秋翻冬灌,減少或消滅越冬蟲源;c.輪作倒茬,最好水旱輪作;d.開春后結合清渠,進行鏟埂除蛹;e.棉田兩邊種植玉米誘集帶,集中防治;f.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旺長;g.打頂和整枝時,將打下的頂尖帶出田外深埋;h.噴施過磷酸鈣或磷酸二氫鉀趨避棉鈴蟲。 

生物防治技術: 

a.噴施Bt制劑或NPV制劑;b.人工飼養、釋放赤眼蜂;c.預留保護帶,實施隔帶施藥,以保護或利用天敵; 

化學防治技術: 

防治指標:百株卵量20粒以上或百株有幼蟲5頭以上; 

防治技術:交替使用愛福、功夫、賽丹等農藥,防止產生抗藥性;幼蟲3齡前用藥或夜間用藥可提高化學防治效果。 

其他防治技術: 

a.利用楊柳枝把誘殺,但每天早晨必須收蛾,定期向楊柳枝把噴水或更換新鮮楊柳枝把;b.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娥;c.用性誘劑誘殺雄娥;d.人工捕捉幼蟲和娥等。 

六、花鈴期管理 

1、壯苗田的群體長相 

盛花期:壯苗,盛花期大行達到“下封上不封,中間一條縫”,地面可見零星光斑,光斑面積不小于3% 

盛鈴期:高密度種植的壯苗,725~28日前,紅花上頂。 

2、旺苗田診斷與調控 

診斷:花鈴期旺苗棉田葉色濃綠發亮,大行封嚴,地面無光斑,81日前后紅花不上頂。 

調控措施: 

①推遲灌水期,減少灌水量;②減少氮肥;③加強整枝,打群尖,去老葉。 

3、早衰棉田診斷與調控 

診斷:葉片落黃早,并逐漸變褐枯萎;紅莖比高達0.9以上,生長點變尖,花位上移,725日以前紅花上頂。上頂越早,早衰越重;頂端花芽潛伏,不再延續新的果枝,果枝臺數減少,棉鈴小,大行不封行。 

調控措施:①根據棉花的需水、需肥規律,及時灌水、增施氮肥,同時提高灌水質量;②及時防治病蟲害; 

③提高棉田機械化作業和農藥施用的質量,盡量減少其對棉株的危害。 

4、紅葉早衰棉田診斷與補救 

診斷:紅葉早衰一般發生在連續降雨2~3天后,首先是棉株上部葉片變灰綠色或出現水漬狀斑塊;4天左右,葉片正面出現不規則的片狀淺紅色斑塊(但葉片背面仍為綠色);以后紅色斑塊逐漸擴大,紅色加深,十多天后,葉背邊緣開始出現紅色,最后變褐、干枯、脫落。受災重的棉田,遠看呈黃褐色。與此同時,上部的蕾開始脫落。大鈴的鈴殼變紅。在低洼地段還會造成根系組織壞死,葉片青枯。 

防治措施:①平整土地,修好排灌系統,做到久雨能排,久旱可灌,保持土壤中適宜的含水量,以保證棉花根系的正常生長,在暴雨或連續陰雨時,要及時排水防澇;②深中耕,高培土。促進棉花多發根,向下扎根,提高棉株的吸收能力。同時還可加強雨后排水,防止積水;③初花期重施花鈴肥,保證后期不脫肥;④連續降雨后,及時進行根外追肥,促進棉花生理功能的恢復;⑤群體較小的棉田,雨后及時中耕、散墑;群體較大的棉田,雨后及時整枝,加快田間水分蒸發。 

5、灌水 

診斷:初花期的花上主莖葉數小于7片,花鈴期棉株中上部黃褐色干鈴增多。 

防治:①及時灌溉。及時進行溝灌或滴灌,以解除旱情;②噴施抗旱劑。 

6、打頂、整枝 

打頂時間:于75~15日打頂為宜。 

質量要求:前期僅打頂心,后期打一葉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