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如期發布
釋放出哪些信號?
廣東將迎來哪些發展機遇?
與往年相比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
有幾個提法值得關注
一是首次將“農業強國”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農業強國五大內涵: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
二是再度強調守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將“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放在首位,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作為重點任務進行部署。
三是對縣域發展著墨較多,提出全面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在產業布局上,在支持大中城市疏解產業向縣域延伸的同時,還提出支持國家級高新區、經開區、農高區托管聯辦縣域產業園區。
多名“三農”領域專家表示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釋放出
重農強農強烈信號
廣東鄉村振興大有可為!
1
應在種子科學前沿加強研發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對標建設農業強國的內涵和要求,廣東正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感、緊迫感加快建設農業強省,把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壓得更穩、更實。
“農業是廣東現代化的基礎,也是實現城市化、工業化的基礎。”在華南師范大學“三農”與城鎮化研究所所長胡靖看來,廣東要加快建設農業強省,首先應保證事關民生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充分供給,其次可以通過農業現代化,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還有一點,村莊是農業的基本載體,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必須建設農業強村。在這方面,廣東大有可為。”胡靖說。
▲廣東種業創新能力走在全國前列。圖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實驗基地,工作人員正將試驗田里的馬鈴薯挖起。(張由瓊 攝)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創新起著關鍵支撐作用。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先進農機研發推廣,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種業創新是重中之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周燦芳說,作為種業大省的廣東,種業創新能力、種質資源保存量、水稻育種實力、畜禽良種攻關工作都走在全國前列。她認為,廣東接下來應圍繞種業強省目標,持續實施“粵強種芯”工程、種業振興行動等,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種子庫建設,瞄準基因編輯、表型精準鑒定、分子設計育種等種子科學前沿領域加強研發攻關。
2
廣東有潛力增加糧食生產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延續了去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兩條底線”的提法,強調堅決守牢確保糧食安全、防止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并大篇幅著墨于此,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糧食安全乃“國之大者”。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在新發展格局下,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國飯碗的極端重要性日益凸顯。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對此,胡靖表示,根據其在糧食安全領域多年的研究成果——“生態與發展糧食安全大數據庫”估算,廣東有增加500萬噸(即100億斤)的糧食生產潛力。“挖掘這一潛力,可逐步實現廣東的口糧安全,從而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廣東貢獻。”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廣東提出到2025年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不低于2670萬畝、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面積不低于213萬畝。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無疑是更高的要求與挑戰。
“廣東應保護好珍貴的耕地資源,逐步把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胡靖進一步建議,廣東山地資源、海洋資源非常豐富,按照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樹立大食物觀”,廣東既要“上山”,完善和調整播種結構,充分利用坡地、林地、草地等資源種植玉米、甘薯、馬鈴薯等作物,又要“下海”,加快海洋牧場建設,將廣袤海洋變成“藍色糧倉”。
糧食安全底線守牢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也要堅決守住。產業發展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方面。對此,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根本要求,把促進脫貧縣加快發展作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產業就業,不斷縮小收入差距、發展差距。
“對產業聯農帶農利益分享機制的不斷探索和優化,將有利于進一步縮小脫貧戶、低收入群體與其他群體或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助力實現共同富裕。”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廣東省減貧治理與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張開云說。
3
預制菜產業將迎來重大利好
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頻頻關注縣域發展,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縣域”二字出現13次,與“縣”有關的表述達到35處,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城鎮化的進程。
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全面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都作了進一步闡述。巧合的是,在中央一號文件發布當天,廣東召開了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動員大會,強調了著力抓好縣域經濟、打造縣域經濟主引擎、抓好縣域城鎮化等重要任務。
于廣東而言,“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廣東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帶來了良好的“解題思路”。廣東明確要統籌抓好產業興縣、強縣富民、縣城帶動,讓縣域進一步強起來、富起來、旺起來,在不同賽道上爭先進位。
正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所說,以縣為抓手來實現農村現代化,具有符合文明邏輯但又面向未來的高度戰略意義。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就在縣域,同時潛力也在縣域。“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抓準了問題,是廣東繼續引領鄉村振興工作、加快構建區域均衡發展新格局的重大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這意味著廣東預制菜產業將迎來重大利好。從出臺全國首個省級預制菜產業政策,到連續兩年將預制菜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廣東預制菜已創下多個“全國第一”。今年廣東還提出,將打造一批預制菜產業強縣、生產強鎮和原材料供應村。
“未來,廣東預制菜產業應瞄準‘做大做強’目標,在推進高質量發展方面持續發力。”周燦芳說。
來源:南方農村、廣東農業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