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禿尖、缺粒、空棵、苞葉過短的成因及對策

 

在黃淮海玉米產區,當遭遇近40℃的持續高溫時,將嚴重影響的玉米果穗和苞葉正常分化和伸長,導致玉米“禿尖、缺粒、苞葉過短、空棵”等現象;在玉米拔節期至小喇叭口遇到35℃以上的高溫、干旱天氣會抑制后續葉原基的發育和伸長,造成苞葉短小、果穗籽粒外露等畸形現象。調查發現,在7月中下旬達到拔節到小喇叭口期(玉米610葉期)、雌穗進入小花分化期的玉米,田間出現雌穗畸形、苞葉短小的癥狀就多。這是因為玉米雌穗分化時期主要在玉米拔節期到小喇叭口期,雌穗分化的適宜溫度是25℃,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玉米雌穗的分化;在孕穗階段與散粉過程中,氣溫持續高于35℃時不利于花粉形成,開花散粉受阻,表現在雄穗分枝變小,數量減少,小花退化,花藥瘦癟,花粉活力降低,受害的程度隨溫度升高和持續時間延長而加劇;當氣溫超過38時,雄穗不能開花,花絲無法吐出或干枯,雌雄花期不遇等,從而產生禿尖、缺粒現象,這不僅降低了玉米產量,而且對品質也有一定影響。

對策一:合理掌握播期,恰當避開高溫

黃淮海地區種植夏玉米習慣性在小麥收割后搶時播種,因小麥收割時間有早有晚,農民沒有掌握一個正確播種期,如恰好在玉米授粉時遇到高溫天氣的影響,導致玉米雌穗畸形、禿尖、缺粒、苞葉過短、空棵等現象。那么什么時期播種有利呢?一般玉米從播種到授粉期需要50-60天左右。玉米花絲受精能力可保持7天左右,以抽絲后2~5天受精能力最強。抽絲后7~9天花柱活力衰退,11天幾乎喪失受精能力。根據玉米生長習性,來計算出什么時間播種能有效避開高溫。因為各地收割小麥時間不同,氣候氣溫也有差異,所以應根據當地收割小麥的時間,高溫常年到來的時間與當地氣象預報情況結合起來,進行計算出適合當地的播種時間,避開高溫的影響,排除玉米異常表現。

對策二:合理密植,減少空桿、禿尖、倒伏

在田間調查發現近幾年密植型玉米品種的推廣,導致一些農戶產生“玉米密度越大,產量越高”的心理,田間調查發現最高可達6000株以上,部分地區玉米播種后干脆不再間苗,兩棵、三棵隨意生長,其結果形成大欺小、強欺弱,導致玉米空稈、禿尖玉米植株增高、穗位增高、莖稈變細莖稈的韌性降低,遇到不良的環境條件,出現倒伏、發病嚴重造成減產。因此應合理密植:密植品種密度在4500—5000/畝左右;中密度品種密度在3500-3800株/畝;稀植大穗型的品種密度3000—3200株/畝左右

對策三:合理施肥,減少禿尖

在田間調查發現很多農戶為了省事,在播種時,種肥同播一次將所有肥料施入就完事,很少有追肥。這種施肥方式會導致玉米前期肥料過盛而形成苗期旺長,植株遇到風雨天氣易倒伏因夏季雨水較多,經雨水沖刷流失與下沉,后期營養遠遠達不到玉米攻籽粒的需要,從而導致禿尖禿頂。因此施肥上要注意:前期種肥同播要選擇磷鉀含量高的復合肥,大喇叭口期一定要每畝追施尿素25公斤。

對策四:遇旱澆水,預防花期不育

玉米進入6葉期,雌穗開始分化,如遇干旱,形成雌穗發育減慢,雄穗占有頂端優勢,形成兩極分化,易造成開花期花期不育。玉米抽穗開花期遇嚴重干旱,不僅導致雄穗開花散粉少,還會導致雌穗抽絲延遲,使花期相遇不好,以致授粉受精率低,形成缺粒、禿尖。故應該在這兩個關鍵時期遇旱及時澆水。

對策五:遇到高溫應采取灌水降溫、人工輔助授粉、葉面噴肥措施

夏玉米抽雄吐絲期是對高溫最敏感的時期。氣溫達到35℃可采取灌水降溫、人工輔助授粉、葉面噴肥等措施。灌水可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株間溫度l~2℃,增加相對濕度,有效減輕高溫危害。人工輔助授粉,使落在柱頭上的花粉量增加,提高結實率。用尿素、磷酸二氫鉀或其他優質葉面肥等進行多次葉面噴施,增加植株穗部水分,能夠降溫增濕,促進散粉,同時可給葉片提供水分和養分。

(內地技術服務中心李四合供稿)